以往傳統的手工煎藥方式,多是患者家庭自己煎藥。中藥一般涉及煎藥器具、加水量、一煎二煎、文火武火的問題,這在實際操作過程很難控制,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,經常沒有條件或沒有時間煎藥。并且整個煎煮和灌裝過程在開放狀態下進行,使得煎藥質量和存放成為困擾中藥療效的兩大難題。自2003年開始,隨著煎藥機的逐漸普及,讓煎煮湯劑更方便、衛生,并且符合現代社會的醫療需要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同時,因為煎藥機真空包裝使得藥液冷藏保存可達50~70d,而手工煎藥只能保存2~3d。煎藥機的出現可以說是中醫中藥史上一次較大的改革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韓國開始生產和普及煎藥機,而當時在中國市場這還是一片空白。“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,在中藥飲片使用量最大的中國,卻沒有自己的煎藥機,單純靠進口無法普及煎藥機,也推廣不了咱的中醫藥文化。”經過近些年的發展,我國大中城市的醫院、藥店使用煎藥機已經比較普遍,許多醫院和藥房把中藥代煎作為一項免費服務。
2003年一聲突如其來的SARS讓全世界看到了中藥的神奇療效,同時,煎藥機也跟隨著這股越來越廣泛的中藥熱迅速走紅,為此2003年的煎藥機市場出現了較大的增長。目前中藥煎藥機在我國已部分普及,尤其是各省縣級以上中醫院基本普及。2009年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,開始大力推廣煎藥機,在中西部地區通過政府招標采購,把煎藥機這個產品大量的推向基層衛生機構。似的中藥煎藥機在中國市場迅速普及開來。
“隨著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,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的縣城、鄉鎮的醫院、衛生院、診所,煎藥機還將進一步普及,具有很大的需求空間,預計煎藥機未來幾年的市場規模會繼續擴大。”專家對國內市場持樂觀態度。針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使用需求,許多企業還專門研發了適合基層使用的“十功能自動煎藥機”,目前這款煎藥機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入推廣目錄。
“煎藥機的誕生解決了中藥煎煮的一大難題,也是中醫中藥史上一次較大的改革,促進了中國中藥發展。”姜黎濱表示。過去傳統煎藥方式落后,一般交由患者或家屬自己掌握,雖醫囑有文火或武火,先煎后下等,但患者真正能夠掌握正確操作的不多,難以保證藥效;另外,傳統煎藥易揮發的藥物在煎藥時有效成分揮發,一劑藥加多少水,煎取多少,每次服多少,難以準確控制,同樣也影響藥效。
與傳統煎藥相比,使用中藥煎藥機,可使藥材中有效成分煎出率高,動物藥的蛋白更易水解,還能改善工作環境,提高自動化程度,大大降低勞動強度。“真正做到了安全、快捷、無污染。”他說。